美国大学申请真的是一门玄学|美国留学
女儿进入10年级,正式进入了大学申请的征途。
女儿念的是国际学校,以申请美国大学为主。
美国大学申请真的是一门玄学!考试分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要看各种活动、竞赛和特长。每个大学都表明立场说,“我们不只是看分数的,我们在寻找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至于什么是“适合“,没有标准答案。习惯了“看分数”的70后家长,真的是一头雾水。某个学生SAT 1540,托福115,去了一个非常一般的学校。某个学生SAT 1500,托福107,去了藤校。
比较一下两个孩子的简历,似乎也没有相差太多,那到底是什么“神秘气质”,让这个孩子让藤校觉得是“合适”的学生?
最近看了一部Netflix纪录片《买进名校:美国大学舞弊风暴》(英文名字:Operation Varsity Blues: The College Admissions Scandal)。这是Netflix 2021年3月份出的一部纪录片,它以场景重现的方式还原了2019年轰动美国的一起惊人的高校录取贿赂丑闻。案件背后的主谋是William Rick Singer。Rick Singer通过作弊和行贿,帮助富人的孩子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UCLA等美国顶尖大学。
纪录片请了外形酷似的演员来进行全程的“场景重现”,但是片中所有的对话全部使用了美国FBI当时窃听收集到的当事人的真实录音。这部纪录片像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 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仿佛见证了丑闻的全过程。
纪录片中,Rick Singer是这么描述美国名校录取过程的。被美国顶尖名校录取有两道门,一道正门(Front Door),和一道后门 (Back Door).
一道正门,是那些最优秀的学生靠着自己的努力走进去的。这是极其残酷的一场战争。以前形容我们国内高考的时候,经常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美国的大学申请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纪录片的开头是一段孩子们在电脑前打开学校邮件看录取结果的情景,有人因为被录取而开心雀跃,有人因为被拒而放声大哭。是美国的孩子没有大学上吗?不是!纪录片里说,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可以选择,只是那么多孩子只想上那么几所学校而已 (They just want to go to the same school)。
一道后门,是学校的募捐系统,但是这道“后门“门槛极高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一所名校会“明码标价“,为了保证”教育公平性“,名校招生办公室会对于募捐委员会提供的学生名单进行严格审核。学校从来都是郑重声明”捐款“是你对学校的心意,和孩子的录取与否没有关联。确实也有家长捐了上百万美金,最后孩子被拒之门外的案例。
但是,Rick Singer告诉他的客户,他设计了一道侧门(Side Door),只是要花 "后门”价格的2%甚至更少,就能保证他们的孩子被心仪的学校录取。譬如,哈佛的“后门”价格大概是4500万美金,斯坦福是5000万美金, 而Rick Singer的哈佛“侧门”价格只有120万美金!相对于昂贵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后门”,这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长极具诱惑力。
Rick Signer的“侧门”主要是包括两条实现路径。一是帮助考生在SAT/ACT等标化考试中作弊。他让客户为孩子申请“有某种学习能力障碍(Learning Difference)“ 达到让孩子进行单独考试的目的。考场里面只有唯一一个学生,而监考官是他常年合作的”考试专家“ Mark Riddle。
哈佛毕业的Mark Riddle会在学生交卷之后,神不知鬼不觉地重新做一遍题目,保证考出客户需要的完美分数 (perfect score on demand)。而这一套流程的明码标价是7.5万美金,可以说是非常的”物有所值“了。
第二种方法是贿赂大学的体育老师,让客户的孩子伪装成运动员,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美国名校录取,尤其是那些小众运动种类水球、划艇等。
纪录片里面充满了让人“大开眼界“的包装方法。譬如Rick Singer先让客户孩子在游泳池里面摆拍,然后把头像P图到另外一个水球运动员身上,注重细节的他还特别注意到了孩子站在泳池离水面太高需要特别P图。他还让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Youtube视频网红博主高中生在划船机上摆拍,伪装成赛艇队队长被南加州大学录取。
Rich Singer独辟蹊径的“侧门”,拥有了一大批高净值客户。自2019年3月曝出,Rick Singer前后已经“募集”到了家长们超过2500万美金的赞助费。其中有演艺明星、基金经理、律师、企业高管、家族企业创始人等, 其中包括美剧《绝望主妇》中扮演Lynette Scavo的Felicity Huffman。
至少50名家长、教练和学校官员被起诉。其中大多数人已经认罪,并被处罚数周到数月的监禁。在美国有犯罪记录后,从事律师、基金经理、企业高级经理人的家长,也会因此付出沉重代价,可以预见他们的职业生涯面临“滑铁卢“。
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是给美国富人家长敲警钟,反正我们没有那个经济实力“买进名校“,和我们关系不大。但是,看完纪录片,作为即将踏上美国大学申请之路的家长,我感触颇深。因为从纪录片中,我体会到了全世界父母普世的焦虑,就像纪录片中说的“申请大学的是父母”。
名校毕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能进自己的母校,毕竟在美国家庭几代人去同一所名校,是一种可以延续的资本,是所谓的Legacy。譬如,今年美国本科早申中,上海有一位女生去了斯坦福,然后据说她的父母、姐姐都是斯坦福的。有这样的家庭Legacy,招生办公室难免不多加一个青眼。
优秀的父母对于孩子大学申请的想法是,“你总不能比我差吧”。一旦发现孩子似乎有点“不给力”,就不由自主动动用自己所谓的“人脉“和“能力”去给孩子增加“外力驱动”。纪录片里面的,陷入丑闻的不少家长看起来也同样是名校毕业的律师,高管等。其中一个律师家长反复强调说,“我是律师,我是懂规则的”。但最终他还是接受了Rick Singer给他女儿安排的SAT代考”服务“。
还有一类家长是因为各种原因,当年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现在有了名望和财富,自然希望孩子能够弥补自己的遗憾。他们不了解大学申请的游戏规则,Rick Singer就给他们提供了最简单直接的销售,“高等教育就是一种商品”,和买车买房买包一样。纪录片中,被伪装成赛艇运动员进了南加州大学的女孩Olivia Jade Giannulli是好莱坞女星Lori Loughlin的女儿。她公开表明,我父母让我上大学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上过大学。
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出于父母自身的“虚荣心“,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么说父母有些”毒舌“。纪录片中坦言,相对于汽车、名牌、房产这些肤浅的炫富,还有什么比孩子被精英名校录取,更具吹嘘的价值。说出来觉得有些触目惊心,但是环顾四周,有人年轻的时候比工作和收入,人到中年开始比孩子,小到一次考试成绩大到奥数竞赛奖项,这种现象不是司空见惯吗?
不管如何,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还是父母不计后果付出的原始驱动。这是为人父母最深层次的痛苦,孩子这个个体从你而出,但是却又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又不是你。
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甚至自身的人生经验还往往不被孩子接纳,因为他们会说“这是你的人生,已经过时了的经验“。然后父母只能眼睁睁看他们掉进坑里,跌到土里,滚得一身泥。大部分的家长是舍不得眼睁睁看着孩子遭受挫折的。
在父母的认知中,虽然大学不等于未来的人生,但是如果没有进入一个好的大学,未来人生就失去了一部分可能。于是,而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竭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却又如此小心翼翼地维持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纪录片里面,父母和Rick Singer对话中最多出现的问题就是“我如何能让我孩子不知道?如果我孩子知道了怎么办?”而Rick Singer一再保证,“我们已经操作过了很多次了,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没有孩子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只以为是自己的努力。”
于是,我们看到了律师的女儿去参加SAT考试,当她打开电脑,看到自己得了32分(满分是36分)的时候,脸上欣喜若狂的笑容。她不知道,她的考卷已经被替换了,真正答题的竟然是监考官。片中还提到了一个被斯坦福录取的中国学生Molly Zhao。百度一下就有很多这位赵同学的背景资料。让人唏嘘的是,网上有一段视频,是赵同学被斯坦福录取之后的直播,分享自己考进斯坦福的经验。
她说,斯坦福是世界上最好的但也是录取率最低的学校,被称为School 0,就是比第一更厉害。她坦白分享了她的ACT分数是33,托福分数是111。她说,被斯坦福录取除了分数,还有努力和态度,因为她挑战了极限,学习了IB课程。
其实,就如《买入名校》这部纪录片里面说的,“如果ACT低于34分,SAT低于1500,你基本就和藤校失去了对话的可能“。至于IB课程,虽然挑战但也绝不是世界顶级难度的课程。丑闻爆出后,赵同学因为”申请信息有误“,被斯坦福退学。在目前网上还存在的直播视频中,很多人留言去骂她,但是看着视频中18岁的女孩一脸阳光和真诚,她可能真的不理解斯坦福的录取是多么残酷的竞争。她真的以为是自己努力了。
《买进名校》这部纪录片除了提供“父母“视角之外,也提供了”孩子“视角。我和女儿分享了这部片子。
女儿看完之后,有很强的代入感。在大学申请这一条道路上,全世界的学生承受的压力都是一样的。我曾经读到过一篇18岁女孩在收到很多封拒信后的句子,真的让人揪心, ”我无法打败这些学校。他们是那么地高高在上,那么地遥远,一脚就能把我踢飞。我懊恼了很久,得出的结论只有我没有成长到能让这些学校屈服,甘心为我打出一句Congratulations。我还没有成长到能打败这个不公平的申请system。我以为美国不只看成绩来录取,可是半年后我才后知后觉,五分钟,甚至三分钟,一分钟来审视你一个人18年的成就,模糊的标准,为你的人生打上合格不合格的标签,这真的公平吗?“
以前抨击中国的体制内教育太过于应试和唯分数论,而美国大学申请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游戏规则,更是因为游戏规则过于复杂和不清晰,变成了一种“玄学”。
学生们为了增加申请一点竞争力,去超前选修自己完全不喜欢的课程,只是因为超前选修课(Advanced Course)难度大,显得自己比较Capable(有能力)。纪录片里面有一个女生在镜头前哭着说,“我还是UCLA被拒了,我特地选修了生物学课,天知道,我有多么讨厌生物。但是,我还是被拒了。”
选课之外,还有很多,夏校,特长,尤其是小众运动什么帆船水球骑马。为了让申请差异化和个性化,年复一年,孩子必须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训练成“特长”。如果说,以前我们高考的时候,班主任还是强调三年高中是关键,而现在夸张的是,美国名校的申请是一个”七年爬藤“的过程,道路漫漫兮。
纪录片最后《录取的代价》(Price of Admission) 这本书的作者Daniel Golden总结,“我试着不去责备这些家庭和家长们,我更倾向于去批评创造这套体系的学校。而这些丑闻并不会成为大学做出改变的理由,因为它们让这些大学看起来更加有名望和令人向往,毕竟有这些名流愿意为他们花那么大的代价。“
作为身在局中的父母,我同样有一种无力感。我们可能无法改变游戏规则,甚至不得不屈服于这样的规则。女儿用辩手思维总结了一句话,“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竞争(Competition)而不是合作(Collaboration),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做的是,少一点焦虑(尽管我明白,这可能是一句“知易行难“的话)。如果我们少一些焦虑,就可以少向孩子传导一些压力。想起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中写过,“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希望家长无需在经历和青春期孩子的关系紧张到崩溃,以及自身和孩子的双重挫折之后,才有这番痛定思痛的领悟。
共勉之。
以上就是《美国大学申请真的是一门玄学|美国留学》介绍。